5000平方米连栋智能玻璃温室、100亩连栋大棚、七大产业功能小区和13项重点农业工程.......
这是曾一度荒芜的刚果(金)加丹加省卢本巴希大学农场如今的景象,也是自2011年入驻的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五年来的成果一角。
11月7日下午,记者跟随参与“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的浙大专家学者等,来到世界钴行业的领先企业,也是项目发起方之一的华友钴业位于桐乡经济开发区的公司总部参观。
五年里,这个由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刚果(金)加丹加省卢本巴希大学三方联合共建的现代农业园区基本满足了公司员工和当地绝大多数中资企业的粮食蔬菜供应,也提高了卢大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也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
水稻生长
在这条工农互动、校企联动、多方共赢、互利发展的全新的外援之路上,他们播撒下中非友谊的种子,唱出了一曲丰收之歌,扎根多年的浙大学子还留下了别样的青春记忆。
他们还有更远大的梦想:在不远的未来,项目能纳入国家援非示范中心,让更多的非洲百姓能享受到这份从技艺传授到粮食供给的全方位的温暖,让更多的民企和科研成果走向世界。
校企跨国合作,8000亩荒地变农场
用半年时间试种、选种,半年时间平地,又过一个半年会有800亩玉米、150亩水稻、50亩蔬菜,还有猪、羊、牛,再过一个半年,就会有3000亩的庄稼地……在总部的汇报会上,园区负责人、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生观表示,这是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五年前的规划,如今,在这片2万余亩的原卢大农场上已建成近8000亩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坐直升机兜一圈都要好长时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建立园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公司和中资企业员工吃的问题。
大棚甜瓜
华友钴业从2003年开始涉足非洲,并于2008年加入华刚项目在刚果(金)的铜钴矿开发项目,随着项目的推进,华友钴业外派人员达到400多人,当地员工1700多人。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关注的“世界上最饥饿的国家之一”的刚果(金),尽管人均可耕地面积约1.7公顷,雨量充沛,但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各种农产品产量极低,70%的粮食依靠进口,当地市场粮食蔬菜供应根本无法满足中国企业的食品需求,甚至一度出现中国企业在当地市场采购食品引发食品短缺、价格骤涨的情况。当地政府也有通过外来援助尽快提升当地农业技术水平,尽早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想法。
作为恢复高考后浙江农业大学的第一批毕业生,张生观一直有一个梦,“做现代农业”。为了响应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社会服务总体要求和服务国家外交战略,2009年年底,华友公司和浙大第一次有了关于在非洲建立“浙大——华友非洲农业发展中心”的动议。动议人主要有浙大农学院教授周伟军、农生环学部主任张国平和浙大地方合作处处长张明方等。
当时的卢本巴希大学农场因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缺少技术,一直荒废着,一些当地人在这里盖起了小土屋,车辆运来了垃圾,堆在荒地上,还有不断变大的一座座蚂蚁包,最高的高度有十几米,远看就像一座小山丘。
浙大老师受到当地百姓列队欢迎
五年中,他们数次远赴刚果(金),还包括浙大生态规划研究所等的教授们,经过对土壤和水样分析等,一起研究确定农场的规划和选配品种等。
2011年1月,浙大与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浙江省桐乡市签署合作协议:由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在刚果(金)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浙大与卢本巴希大学,用3至5年时间,建立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为区域性的粮食、蔬菜自给建设提供示范和保障。
从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中心在一个33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里落成,到当地第一个规模化的养鸡场和养猪场,2012年9月,包括七大产业功能小区和13项重点农业工程园区的主体全部建设落成,成为非洲刚果(金)土地上第一个由大学与企业牵手合作建设的现代化农业园区。
畜牧区蛋鸡舍
科技研发也在同步进行着:来自浙大团队的“玉米/小麦的规模化种植技术”和“热带旱季的蔬菜栽培技术”、“太阳能驱动的灌溉设施”等项目纷纷建成,以适应当地旱雨两季分明、光照充足的农业生产条件。
在整个项目进展中,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商务部对外援助司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参与了园区规划、评审和建设的工作环节,全方位支持项目推进。
如今,张生观一年里有一半的时间在非洲度过。他告诉记者,这次回国是为了准备12日的公司年会,结束后,他又将奔赴非洲。
在扎根当地的中方人员中,值得一提的是浙大农学院的科研力量倾力投入,他们背井离乡,用知识和汗水浇灌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也让这个庞大的农业王国得以茁壮成长。
浙大师生扎根非洲,用知识和双手改变世界
87年出生的李波曾是首个踏上非洲土地的浙大学子,目前已经回国在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自己还有一个提供农业科技综合咨询和推广等服务的公司,在非三余载,他曾身兼数职:品种试验、发电打井、规划管理、市场推广,是外派师生中在非扎根时间最长的一个。
露营蔬菜
2011年的6月,项目正式启动后,浙大农学院研究生李波先期带着4名技术员踏上了刚果(金)的土地,没有电、没有水,住在当年比利时人留下的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屋子里。
从发电到打井,从规划到管理,从品种实验到产品推广,浙大学子一直奋斗在一线。李波和一年后来到农场的农学院研究生刘菊、苏莎,一直不断根据当地气候和市场需求特性,在从中国空运过去200多个个蔬菜瓜果品种,以及几十种水稻、油菜、大麦、小麦等作物中,进行着数次饮食消费结构分析和品种筛选实验,并及时地与老师在邮件、微信等网络上进行沟通和讨论,最终筛选出数十种适宜本地化推广的蔬菜瓜果和作物品种,极大的丰富了本地人和当地中国员工的菜篮子。
智能温室
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浙大技术种植的300亩玉米,每公顷产量可达10吨左右,比当地玉米产量高近一倍,杂交水稻本地化种植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常规稻亩产达800斤以上,连甜瓜在本地化种植后甜度和重量提高了40%以上。
园区也与当地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社区和大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为当地农民提供一系列实用技术培训,并免费提供种子、农药和农业教材,传播农业种植新思路、新观念,累计培训农户、农技人员、学生超过5000人次。
在桐乡,记者还碰到了浙大农学院的周伟军教授。他曾四次到当地考察和调研,同时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他表示,未来会考虑进一步的品种改良,通过杂交等手段培育当地的独有品种,并开展筛选品种的配套技术研究,让浙大的科研成果进一步走向世界。
此外,浙江大学还在酝酿一个长期的大学生实践计划。该项目计划在每年的寒假,选拔10位不同学科的学生,带着课题去刚果(金)。据悉,浙江大学现在每年有超千名本科生参加国际交流,绝大多数是去欧洲和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地区,校方希望提供更多的机会,尤其是研究国际政治、人文社科和农学的本科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时,有更广阔的视野,了解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形态,使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保持一致。
同时,作为校际合作的一部分,多名来自卢大的青年教师正在浙大农学院进修并已有3人进行了博士深造,浙大现代农业园区目前也是卢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和第二课堂了。与此同时,张国平教授等20余名师生也前后多次前往非洲农业园区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示范培训,努力通过农业技术共建打造刚果(金)乃至整个非洲的农业合作平台。
今年4月,农业部副部长屈东玉访问了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部,与FAO总干事和刚果(金)代表共同签署了三方合作文件,在未来两年内FAO将提供15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资金,通过依托浙大-华友非洲农业示范园项目基地,对刚果(金)开展农业技术援助,促进刚果(金)农作物增产和食品安全。5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特别委派考察组与中国农业部专家联合对该项目的园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项目纳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技术示范合作范畴。
在这次跨国的校企合作中,这五年的努力和变化只是开始,他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把包括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在内的农业帮扶辐射到整个刚果(金),乃至成为整个非洲大陆的农业示范园的典范,并纳入国家级的援非项目,在中非友好的历史上留下一抹金灿灿的丰收足迹。
来源: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俞吉吉